名录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生活百科、教育科研、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5-17 17:02:02
西安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xian20/zhuanke/fc86f.html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5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假期5天(4月30日至5月4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
从宏观层面的市场信息、微观层面的消费数据和市场主体动向看,劳动节5天假期,我国居民出游更趋谨慎,出游距离、目的地游憩半径等旅游活跃度指标进一步收缩。
业界分析,疫情并没有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源地主导的旅游经济新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新需求及数字化赋能催生出新的市场机遇。
——本地休闲和周边游仍为劳动节旅游市场重要支撑
今年劳动节假期延续了疫情以来城市居民出游距离和游客在目的地游憩半径大幅度收缩的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劳动节假日期间,城市居民选择市内和郊区旅游的比例为54.4%,出游距离在100公里以内的比例为51.5%,86.4%的游客出行不超过300公里。5天假期内,游客平均出游距离99.6公里,较去年同期下降33.2%;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6.0公里,较去年同期下降60.7%。
这意味着城市和郊区成为当前旅游消费和休闲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旅游市场的底线支撑。具体来看,郊野公园、山地河谷、乡村民宿成为新型旅游空间和接待场所。自驾、自助、小团,露营、徒步、登山、赏花,非遗、研学、美食成为假日旅游消费新亮点,云旅游、数字化、元宇宙成为旅游业态创新关键词。
驴妈妈旅游网奇创旅游集团联合发布《2022五一假期出游总结报告》称,受疫情防控影响,游客的出游半径明显变小,游客出发地和目的地重合度较高。预订本市游产品的游客占比约为65%,预订本省内产品的占比约为30%。成都、重庆、广州、佛山、南京、昆明、杭州、清远、珠海、武汉等地成为主要出发地和目的地。
携程集团报告分析,今年劳动节假期用户出游整体呈现就近、就地特点,本地游订单占比达40%,占比较2020、2021年同期显著提升。露营旅行、乡村旅游、艺术展览体验游等出游形式受到青睐。
——“大众旅游”特征和市场动能有所转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分析,《“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刚性需求。从过去两年旅游经济走势,包括这次劳动节假期旅游市场数据来看,疫情并没有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出游动机看,节假日期间的家庭休闲、亲近自然和亲子研学比例分别为39.7%、25.1%、24.1%。但与过去20年间大众旅游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旅游目的地以及对于游程、线路和时长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计划性不同,如今人们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和旅行计划趋于模糊化。
从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分类来看,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专项调查显示,受所在地区的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影响,24.2%的游客变更了活动场所,将人群聚集区的活动更改为开阔区的野餐、露营等;13.8%的游客取消了游程中的群体性活动,13.0%的游客取消了住宿和门票预订。游客更加注重安全、品质和个性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劳动节假期“露营经济”正在兴起。携程平台上带有“露营”标签的相关酒店、民宿订单量较清明假期增长153%。马蜂窝大数据显示,近一周各地“露营”相关搜索热度平均涨幅超过130%。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认为,近年来消费者对户外休闲活动需求不断高涨,营地多与风景区结合,活动空间更大、体验感更强、场景更加丰富。
此外,随着智慧旅游的兴起,在线旅行商、游记分享和社交平台、数字化产品和沉浸式服务成为旅游新业态,游前攻略、游中自助、游后分享成为自助游群体的标配。驴妈妈旅游网CEO邹庆龄表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旅游行业市场环境、用户、需求及线上流量营销模式都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在线旅游市场“新内容、新流量”成为旅游业复苏的重要动力,特别是旅游内容对用户出游选择的影响愈发明显。
——“小康旅游”开始萌芽
戴斌分析,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基本需求没有变,但是消费行为和发展动能变了;传统旅游业者的市场观念、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没有过去,但是以科技、文化、教育和人才为代表的旅游新势力来了;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和增量投资的目的地发展模式还在,但是主客共享、文旅融合、存量优化、边界重构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来了。在此背景下,小康旅游已经萌芽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方面,随着旅游市场复苏和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客源地主导旅游经济增长的趋势将愈发明显。专家预计,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速、人口基数及其净流入量将是客源地排序的重要指标。
受疫情影响,游客将更多目光投向传统热门景区以外的旅游景点和活动,活动空间从景区、城市公园、旅游度假区、博物馆、科技馆等传统旅游资源转向乡村、自驾、户外休闲、菜市场等主客共享空间。与之相应的是,许多城市建设了越来越多的绿道、社区公园、遗址公园、水体、植物和文化景观公园、郊野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
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对旅游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劳动节假期86.3%的游客选择新兴景区,是选择传统热门景区游客的6.3倍。游客假日期间体验科技旅游、太空旅游、虚拟游的比例分别达到27.0%、16.5%、12.6%。日益普及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加上完善的商业环境和便捷的物流体系,对城市居民产生“系泊效应”的同时,也对周边城镇和乡村形成“虹吸现象”。
戴斌分析,当旅游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强调的同时,公共文化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活跃度高、艺术时尚氛围强的城市将对本地居民的消费偏好和出游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适应数字化、微旅游的市场需求,各地政府和企业推出了一批新项目和新产品并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回应。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