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生活百科、教育科研、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5-12 09:08:01
梦回卧龙台陈光建
点击进入:前言
一、卧龙桃
卧龙台的桃树大多是上百年的野生老树,分布在不规则的青稞地边上,当时开垦青稞地时,嘎加村的藏胞没有将桃树伐去,保留了自然环境的和谐。桃树在高两、三米处分叉,枝干奇崛恣肆,高原的风霜将其塑造得浑如铁铸。未经人工芟夷的树形,保持着自身的尊严。
三月下旬,桃花盛开,繁花满枝,眼前分明就是桃花的世界,这是近看。如果远观,早上,这成片的桃花在朝霞映照下是浅红色,正午却是粉白色,到了黄昏,晚霞里的桃花,又变成绯红。色彩变幻中,寂寞的桃花似乎有了声音,仔细听,竟然是呐喊和马嘶,“血染战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唯有常山赵子龙。”血战长坂坡的赵子龙并非一日三换战袍,由白而红,由红而紫,是血色浸染战袍的幻象。能以这种视角和想象看桃花者,我想,只有卧龙台上的军人吧。
桃花时节,我们曾在桃树下训练,随风飘下的花瓣,落英缤纷,“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饶有诗情,颇具画意。转瞬之间,桃花谢了,一切归于寂静。桃树枝条上悄悄结出被着绒毛的小桃,一串一串,缀于枝上。
八月,雅鲁藏布江河谷金风乍起,又到了麦收季节,江边的麦田一片金黄。为减轻从内地运输面粉进藏的压力,三十三团在江边开荒种麦,并建起自己的面粉加工厂。特务连担负了每年团里的部分麦收任务。早上六点下地,一直干到晚上八点才收工,一天吃四餐。为保证战士体力,连队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中午休息时,我们就到附近寻找桃子,因印度洋暖流沿河谷逆流而上,江边的桃子成熟较早。最早被摘下的,就是江边麦田附近的桃子。麦收一过,卧龙台的桃子渐次成熟,一年一度的桃子盛宴开始了。晚饭后的休息,是我们去桃树下大快朵颐的时间。训练间隙,大家也会上树摘桃,而且专拣长得漂亮,颜色好看的摘。时间久了,甚至知道哪些树上的桃子味道好,哪些树上的桃子不好吃。
卧龙的桃树,未经嫁接,全是基因遗传,自然进化,桃子的味道呈现自然的多样性。个头有大小之分,形状有软脆之别。其味则酸甜,纯甜,或回味略带苦味。一次有师部首长下连指导工作,到特务连连部参加学习。中午休息时,我去附近摘了一饭盆桃子招待首长,他随手拿了一只,是软的,掰开后放入口中,连说真甜,还是卧龙的桃子好吃!回味时,他说这桃子有一丝兰花的香味,喔,首长是品桃高手啊。学习结束后,我去桃树林里摘了一挎包送给这位首长。
关于桃子,相信在卧龙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野生桃属于毛桃类,个头较小,软的可以掰开或撕去表皮入口,脆的则要用小刀削皮。为了最大限度保留果肉,皮都削得很薄,不少人为此成为削水果皮的高手。
另一件与桃子有关的故事,是听老兵讲的。这件事版本较多,时间有说是一九六九年春节,有说是一九六九年九月的。涉事者为特务连警卫排战士某,地点在后勤仓库附近,事件是打死了一头狗熊。按照逻辑,春节时,天气较冷,冬眠的熊不太可能出来溜达。而九月,正是桃子成熟,狗熊下山吃桃子的季节。以此还原故事:九月某日夜晚,某在后勤仓库哨位执勤,爬上桃树分叉上抱枪倚干假寐,忽觉脚下有物撼树,低头看时,一头狗熊正欲上树,某惊慌中以冲锋枪口朝下,扣动扳机,一匣三十发子弹连发射出。枪声在寂静的秋夜异常清脆,最近的特务连迅疾紧急集合,团里的首长也披挂奔来。远处的炮连,通信连皆以为是团里的紧急集合,悉数赶到后,却被告知,打死了一头狗熊。
我到特务连时,此事已过去一年有半,老兵说起,仍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后来,我也曾在后勤仓库站过夜哨。每次站哨,总会记起这件事,眼都不敢眨一下。因为部队驻地靠近原始森林,时有狗熊出没,三营就曾有战士被狗熊抓破脸的事故。米林地处边防,敌特的骚扰活动频繁,偶尔会有预设的信号弹突然从半山树林中升空。高原昼夜温差大,仓库外堆放的油桶因热胀冷缩,会在夜晚突然发出砰的炸响声。附近村子里老百姓散放的牦牛四处游荡,有时一转头,会猛然看到墙角探出的牛头,如无心理准备,多半会惊出一身冷汗。按照规定,站哨时不允许枪里装实弹,我站哨时,会将装满子弹的弹夹捏在手里,随时准备拉开枪栓将子弹压进弹仓。我压子弹的动作很快,曾在团班长集训队作过示范。口令,前进!回令,战斗!换岗交接完毕,一颗心才算放下。
十月初,秋风凉,熟透而没有人摘的桃子掉落了,只有一些晚熟的脆桃仍挂在高高的枝头,看你们谁够得着。再往后,十二月的拉练途中,我们会寻找没有掉落,已经风干的桃干,桃干的味道真好,还带着些许奶香。卧龙台的桃子,为我们补充了高原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滋养了边防战士以边疆为家的精神。这辈子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卧龙台的桃树,她的花和果实。卧龙桃的味道,在我心里,没有任何桃子能够替代。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陈光建:四川成都人,祖籍安徽嘉山。1971年入伍,1976年退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三团直属特务连文书兼军械员。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清远堂遗笺》一书作者,《印鉴-易均室辑拓印谱两种》特邀编委。《成都文物》,《文化成都》自由撰稿人。
作者:陈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