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生活百科、教育科研、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5-04 16:20:02
撰文|余晖
今天政知君关注的,依旧是上海疫情防控。
最新的数据显示,4月24日0—24时,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7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6983例。
除了确诊和无症状之外,最近这段时间,上海市还接连通报了本土死亡病例——
4月17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例
4月18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4月19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4月20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8例
4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4月22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2例
4月23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9例
4月24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1例
从2月26日0时至4月24日24时,上海市累计本土确诊41281例,死亡138例。
死亡病例的持续新增,也让外界格外揪心。
政知君注意到,从4月2日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已经在上海市工作了20余天。
在4月23日至24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视频截图
她强调,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社会面清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落实“四应四尽”,采取最彻底的办法阻断传播源,以最坚决的措施管控到位,落实时间越久,消耗的资源越大,疫情拖尾越长。
孙春兰还提到,“要推进阳性感染者应治尽治,坚持分类收治,落实双向转诊,精心救治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多位国内知名治疗专家已奔赴上海。同时,上海的专家也都在一线工作。
先后有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专家接受了采访:
4月22日,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接受媒体采访
4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接受媒体采访
4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
这些采访聚焦的重点非常多,其中“动态清零”和“重症患者救治”的问题备受外界关注。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目前老年人口疫苗接种率相对来说还不够高。”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旦疫情管控放松,它的结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肯定是病毒广泛地传播,老年人群的重症和死亡数量是巨大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视频截图
他说,“大量重症的出现,反过来挤兑医疗系统,而且随着医务人员感染势必又会造成正常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同样,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一问题。
张伯礼
张伯礼说,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一旦放松疫情管控,会面临病毒广泛传播、重症和死亡数量巨大的后果。
“上海此次疫情,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队伍前来支援,才避免了医疗资源被挤兑,如果完全放开了,重症患者大量出现,又该需要多少医疗资源才能应对?如果真到那个时候,经济发展、社会交流该如何进行也是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生活又如何才能安心?”
再来看重症患者的救治。
4月2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透露了一则消息,称作为“上海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最近非常忙。
在这则新闻中,张文宏回应了多个热点问题,包括:
最近吉林和上海公布的新冠死亡病例大多系由基础病致死,这与两年前武汉公布的死亡病例通常伴有“严重呼吸困难”不同,这是否说明新冠死亡的标准有所调整?
从救治角度看,上海这波疫情,和之前的武汉情形有哪些异同?上海在救治重症方面有哪些办法?
张文宏说,“目前对病死率造成最大影响的,是高龄患者与基础疾病患者的病故,这是上海当前救治面临的最大挑战。”
他还提到,新冠流行之前,这些有着多脏器严重合并症需要长期治疗的病人,一般来说是在原来治疗机构或是护理机构治疗的。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这些病人会集中收治在新冠定点医院。他们患有较为严重的多脏器功能不全,当合并新冠感染时,部分患者即便新冠本身肺炎症状不重,我们计算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时,仍将这部分因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计算在内。”
“目前在区级定点医院更需要强有力的医疗支持。救治资源需要逐渐向基层下沉,提高基层对新冠患者的救治力量,实现医疗资源全覆盖。”
在建议方面,张文宏说,“应对传播率极高的奥密克戎病毒,一方面要让新冠定点医院成为不仅仅是救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更是救治新冠阳性但基础疾病更重的患者的综合性医院,大力推动各专科力量的投入,给核酸阳性脆弱人群提供与疫情前同质化的专科治疗。”
4月24日,张伯礼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
他提到,“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首先要强调的是多学科合作,包括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营养支持、护理、中医等”。
张伯礼说,要分辨高危人群,重视基础疾病变化,多学科联合,早期干预,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抓住主要症状和核心病机确定好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方案策略。
在用药时机上体现“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清”、“通”等关键要素,有时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先症而治,并注重调节机体整体状态,避免老年患者进展为重症,截断病势,减少死亡。
资料|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澎湃新闻等
延伸阅读
死亡病例不断增长国务院委派抗疫"老将"紧急出征上海
撰文|余晖
这几天,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引起外界关注。
最新的数据显示,4月23日0—24时,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0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657例。
在4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说,“近期,本市阳性感染者数量增多,重型、危重型人数有所上升,有基础性疾病的阳性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出现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比较高”。
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
其一,截至4月23日24时,上海市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160例、危重型患者19例。
其二,2月26日0时至4月23日24时,上海市累计本土确诊38809例,累计死亡87例。就在4月23日当天,上海市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9例,平均年龄78.7岁,最大年龄98岁。
在4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死亡病例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直接原因是基础疾病,新冠对他们到底造成哪些影响?”
赵丹丹回答说,本轮疫情以来,本市共有死亡病例8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1.10岁,最大101岁。
“上述病例均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晚期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等),肝硬化终末期,糖尿病、尿毒症等。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基础性疾病导致。”
他说,一般来说,高龄老人免疫力低、体质弱,是新冠的易感人群。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增加救治难度。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对于防止感染者转变为重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病例中发现新冠疫苗接种率低,只有5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
这段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一直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据上海东方新闻画面显示,和孙春兰一同在上海的还有:
国务院副秘书长孟扬;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等。
上述多人曾赴湖北抗疫。其中,王贺胜于2020年2月南下湖北,出任湖北省委常委,后兼任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职务。2021年,王贺胜出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
视频截图
“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是孙春兰在上海关注的重点之一。
4月19日至20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当时,她提到,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坚持分类收治,落实双向转诊,中西医结合,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开展多学科专家联合巡诊,加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护理,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
政知君注意到,近期,有不少“抗疫”老将奔赴上海抗疫。
据《健康时报》4月24日报道,曾经驰援武汉的“重症八仙”,已有三位专家奔赴上海进行支援。这三人分别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
东南大学副校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邱海波
其中,康焰是在4月21日紧急奔赴上海的。从4月18日开始,上海市卫健委的官方通报中,开始出现了死亡病例。
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邱海波曾表示,“对于重症病例要一分为二地看,一种是单纯因为感染新冠病毒从轻症发展为重症,另一种是多种基础疾病叠加新冠,两种情况都会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
除了上述3人之外,近日,抗疫“老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也已经奔赴上海。
据《天津日报》4月22日消息,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委派,张伯礼近日赶赴上海,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负责指导中医药诊疗和救治工作。
张伯礼
据央视新闻报道,马晓春也是4月21日启程奔赴上海的。
报道中提到,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委派,4月21日,圆满完成支援吉林任务的马晓春刚回沈阳不久,便再次启程,带领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陈铭铭、胡紫薇紧急奔赴上海,支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马晓春曾先后奔赴黑龙江、吉林、河北、新疆、江苏、甘肃、陕西、河南等9省份17市指导当地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资料|新华社人民网央视解放日报东方新闻等
校对|项战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