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生活百科、教育科研、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11-28 23:59:01
1
根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申请成立行业协会这类组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有明确的业务主管单位,也就是所谓的“挂靠单位”。一般情况下,因为有连带究责风险,很少有单位主动趟浑水,除非真利益相关或无法拒绝。
潼关肉夹馍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潼关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而“潼关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的举办单位是潼关县经济贸易局。
潼关县经贸局卷入其中,是因为成立肉夹馍协会这个事儿,早在2012年就纳入到潼关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事项。在一则潼关产业带发展的新闻报道中,对事情的由来是这么说的:
“2012年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成立潼关小吃推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潼关小吃品牌的创建推广、技能培训及就业创业、小吃文化的宣传等事宜。同年5月,在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万盛餐饮公司在潼关成功注册了潼关盛潼餐饮公司,为潼关小吃企业化运作、打造潼关肉夹馍品牌创建发展平台。”
真正促成整件事情的是潼关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初衷是为了“富民”。
肉夹馍协会现任法人代表王华锋曾多次回顾这个故事:
“‘2012年春节,县上领导提出要把潼关肉夹馍做成产业,这也和我想的一样,要让家乡的小吃发展壮大,让更多人通过这个产业致富’,为此他又回到潼关,在潼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小吃协会,注册了‘潼关肉夹馍’商标”。
2015年潼关县《关于我县就业与创业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肉夹馍”占了不少篇幅,其中工作完成情况及措施中明确提到:
“申报“潼关肉夹馍”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正在公示中”。
同一年,陕西本地一家媒体热情洋溢地报道了这件事:“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要求,想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县志上必须有记载,潼关人历时三年重修了县志,潼关肉夹馍商标现已进入公示阶段”。
那篇报道最后做了个预言式总结:“可以预期,商标正式批准后,市场上的‘仿制品’将被淘汰出局,潼关肉夹馍的金字招牌将会愈发闪亮。”
这些信息表明,潼关县政府对肉夹馍风波不应该毫不知情。
2
陕西肉夹馍分好几种,潼关肉夹馍只是其一,但却是产业化最好的一种,其特色是馍皮分层起酥。几年下来,西安满大街肉夹馍,这类已占了一半以上。全国各地肉夹馍连锁店里,也是这类居多,导致很多人以为潼关肉夹馍就是陕西肉夹馍,动摇了关中一带“铁圈虎背菊花心”肉夹馍的主流地位。
潼关县提出发展肉夹馍产业不是拍脑袋出来的。流水线产业化打馍很早已有雏形,潼关县本身有区域特色,当地很早之前已有多家做馍的企业,具备这个产业基础。
但只有“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县政府各级文件明确提到的扶持企业。
2019年、2020年潼关县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肉夹馍协会主管单位潼关县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部门预决算公开报告,都把引入、协助“盛潼餐饮”作为工作内容和业绩体现。
2018年陕西本地媒体《三秦都市报》在“从小店小吃到大产业 ——潼关肉夹馍年产值破两亿元”一文中写道:
“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在潼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成了一家专门以生产、经营潼关肉夹馍系列小吃为主的连锁企业。”
另一篇报道潼关产业带的文章也有类似表述:
”为增强潼关小吃孵化基地发展后劲,降低潼关小吃技术门槛,确保小吃加盟店的服务质量,协助潼关盛潼餐饮公司,投资400万元,建成占地10余亩的全国统一配送中心,形成了高效便捷冷链物流,实现潼关肉夹馍‘一处食材供全国’。”
《渭南日报》去年11月报道渭南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系列新闻发布会“走进潼关县”,记者团参观走访的也是盛潼餐饮。
盛潼餐饮实际控制人王华锋,就是潼关肉夹馍协会的注册法人。
盛潼餐饮的公司简介第一句是:
“潼关肉夹馍”是由老潼关小吃协会在潼关县政府及县就业局的倡导与支持下倾心打造,全权授权西安万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举办潼关小吃创业技能培训,着力弘扬潼关小吃,发展潼关肉夹馍品牌。”
3
王华锋名下有十几家相关公司,大都属于个体工商户的小吃店,注册资金几万块或更少。但有3家特别硬气,注册资金达到2000万和5000万,分别是潼味坊、盛潼、常和文化。其中潼味坊跟盛潼是百分百控股关系。
这三家公司2015年之后开始活跃。常和文化在2015年成立,盛潼餐饮在2015年进行了包括增加注册资本金在内的多项工商变更。潼味坊在2018年5月成立,旗下除了百分百控股的盛潼还是有一家占股30%的饼特香食品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家注册资金50万的盛唐钜惠电子商务公司同样在2018年成立的。
几家公司组合在一起是一个肉夹馍全产业链。潼味坊以及控股的盛潼主要做中央厨房食材加工配送,常和文化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盛唐钜惠是方便冷冻食品的线上销售。一个线上、线上,从加工到销售,从技术支持到食材配送的肉夹馍全产业链,以王华锋为中心展开。
王华锋是70后,1993年高中毕业,在本地镇上肉夹馍店当学徒工学了做馍,然后开店当上老板,再后来到西安开店。
他早期名下所有生意都是小吃店,只有一家注册资金100万的万盛餐饮是例外。
万盛餐饮做的是加盟授权生意。万盛提供“王华锋肉夹馍”品牌以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加盟商缴纳特许经营权使用费、保证金、管理费,经营中需要的物料食材全部从万盛公司订购采买。
2017年公司陷入一场工伤赔偿纠纷:一个由万盛派遣出去做“管理帮扶”的员工,被和面机绞断胳膊,送医后多器官衰竭而死。法院最终判决万盛承担工伤赔偿、丧葬及其他费用共计70多万元。这个官司一直到去年仍没有执行。
万盛餐饮的经营模式跟今天潼关肉夹馍协会的加盟会员要求,除了授权内容从以前的“王华锋肉夹馍”变成现在的“潼关肉夹馍”,最大差别是各种费用比都提高了。
4
以王华锋为中心铺开的肉夹馍产业版图中,“常和文化”是实缴资本最多的公司,也是股权最分散,股东数最多的。
这家公司有5个自然人股东,王华锋跟另一个自然人股东朱翔分别占股30%。但是朱翔与另外三位,弯弯绕绕都能跟陕西协和方元系牵连上关系。
陕西协和系家底很厚,业务遍及地产、矿业、农林、金融、旅游,实际控制人成建礼是知名企业家,除了劳模身份,也拥有知名企业家惯有的其他更荣耀头衔,如代表,委员,会长等。
而做肉夹馍生意的王华锋在商人的身份之外,最荣耀的头衔是2018年渭南市非公有制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这跟搞金融地产的成建礼冠着“省”打头的那些头衔,隔了陕西省到潼关县的距离。
但这并不影响两个人以潼关人的身份,在肉夹馍上有了奇妙的交集。
只是很难相信协和方元真的对肉夹馍感兴趣,入股常和文化的那4个自然人股东,过往履历都跟肉夹馍生意没有关系,他们参股进来,更像是潼关县化缘争取来的友情赞助。
然而所有这些微妙、矛盾、模糊的细节都不及整件事情本身魔幻。
看中肉夹馍产业的潼关县政府将此作为摆脱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突破口,大力扶持协助,甚至书记县长亲自推销站台,希望帮助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地方税收;
寻求全国各地开加盟店的王华锋,作为一个商人,希望把握机会把企业做大做强;
常和文化那几个跟协和方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股东,也可以讲出“扶贫”、“回报家乡”的美好故事;
整个肉夹馍事件中,商标是工商局申请通过的,维权诉讼是各地法院依法判决的,事件中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有正确而美好的理由,做着各自份内的事。
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那么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