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生活百科、教育科研、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10-15 02:03:02
午夜影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wuyetv.org
20世界80年代初,邓小平作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呼之欲出,国内外的舆论对中国的政治路线充满着猜测。
意大利的记者法拉奇,在上个世纪,她采访过许多闻名世界的人物,尤其是政界的风云人物。于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她把犀利的目光投向了邓小平。
1980年8月,法拉奇抵达北京,三天后,法拉奇在人民大会堂采访了邓小平,法拉奇的提问,首先围绕毛主席展开。
图:法拉奇
“过去你们到处都是毛泽东画像,这次我来,却只看到了3张毛主席的画像。”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法拉奇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些变化。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会永久保留呢?”传言果然不虚,法拉奇一开口,在场的几位都深吸了一口气。没想到采访才刚开始,法拉奇就抛出了如此辛辣的问题。
那么邓小平听到这个问题后,究竟会如何回答呢?他的回答能让法拉奇满意么?
毛主席画像几经更迭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崇敬的目光,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天安门的一个重要标志。
1949年2月,在国共双方进行和平谈判时,还是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的周令钊就画了一张毛主席的画像。
后来新中国成立在即,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又找到了周令钊,请他为天安门城楼绘制一幅毛主席的巨型画像,在开国大典的时候使用。
周令钊接到任务后,带着学生们马不停蹄地开始构思毛主席画像,最后还是选用了和平谈判时的这张画像。
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眼神中充满着睿智。周令钊带着学生们在天安门城楼前,昼夜不停地赶工,半个多月后,毛主席的巨幅油画像终于完成了,周令钊把毛主席的衣领画成了敞开式,认为那样显得潇洒些,画像下面还有一行“为人民服务”的大字。
9月30日,聂荣臻前来检查,周令钊在旁边讲解作画的意图,聂荣峥频频点头,对周令钊的画十分满意,过了一会儿,聂荣臻开口说道:还是把主席的风纪扣画上吧,毕竟是在开国大典上,还是要庄重一些。
图:毛主席像
周令钊听取了聂荣臻的建议后,又马不停蹄地重新改换了衣领。
9月30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周令钊,来人正是聂荣臻,他说周总理建议把下面“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去掉,只保留毛主席的画像即可。
于是周令钊又赶紧来到天安门城楼前,此时的画像已经来不及卸下来,周令钊便让工人们搭上梯子,自己爬上去修改。终于在凌晨时分,把毛主席的画像修改好了。
开国大典上,人们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看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激动万分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前一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1949年开国大典
国庆大典以后,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毛主席,已然已经成了“全民偶像”,毛主席的画像,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那时几乎人人家里,都会贴一张毛主席的画像。
对于从战争的苦难中走出来的老百姓来说,毛主席无疑是“神兵天降”、派来拯救世人的。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了,中央决定重新绘制一幅毛主席画像,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受胡乔木的邀请,来到了中南海,接受了为毛主席绘制巨幅画像的艰巨任务。
在这之前辛莽就曾绘制过许多毛主席的画像,许多解放区的老同志看到后,都是辛莽是画毛主席像的“专家”。
最初,辛莽选了一张毛主席的半侧面照,双眼略向上看。画像挂出后,没想到许多老百姓反映:毛主席只露出了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朝上看,好像是“目无群众”的感觉。
图:毛主席像半侧面照
于是北京市的领导要求辛莽赶紧重新绘制,辛莽这次选了一张毛主席的正面照,此画像挂出后,老百姓的反应都非常好。
1956年以后定为每年的五一、十一举行庆祝活动时,毛主席的画像挂出来一周,同时在天安广场东侧展示马克思、恩格斯领袖像,西侧展示斯大林、列宁的领袖像。
1964年,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又是一幅半侧面油画像,那时的人们理解毛主席只露出一只耳朵,是“偏听偏信”,而且画像上的天空是红色的,毛主席的眼睛显得很大。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此时为毛主席绘制画像的是王国栋,王国栋带着沉重的心情绘制毛主席像,把无限哀思凝聚在了画布上。
此后,为毛主席画巨幅像的艰巨任务,落在了王国栋的徒弟葛小光身上。
如今的毛主席画像,都是从1967年的毛主席第四幅画像延续下来的,毛主席像经过了8次变迁,经过画师们的精心雕琢,细心地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会发现,无论你从哪个位置去看,画像上的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终都在注视着你。
法拉奇:毛主席画像是否永久保留?
上世纪60年代,老百姓对毛主席像掀起了狂热追求,大街小巷都是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人手好几本,毛主席像章成吨成吨的做。
1969年,周总理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作报告,做出各物品包装一律不要印毛主席画像等要求,宣传毛主席思想,不要追求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
文件的下发后,对于盛行的毛主席狂热追求,无疑起到了降温作用,大街小巷的毛主席画像不再泛滥。
图:群众游行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中国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意大利的著名记者法拉奇,敏锐的意识到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感兴趣,于是主动向中国大使馆发出信号,希望能得到“独家”采访邓小平的机会。
法拉奇萌生了来中国采访的想法后,开始大量收集关于中国的资料,研究中国国情。
1980年8月,法拉奇收到了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出的邀请,她惊喜万分,并且立刻启程前往北京。
在西方,法拉奇是犀利、难缠的代名词,许多政界人物都在她手里吃过亏。国外许多人都对她这次来访寄予厚望,等着看中国领导人的笑话。
图:法拉奇
8月21号,法拉奇和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会面,落座后,经验丰富的法拉奇,就把录音笔放在了茶几上,然后和邓小平亲切的寒暄了几句,采访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随后法拉奇的话锋一转:我想问邓先生,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呢?
显然,法拉奇来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邓小平旁边的翻译施燕华等到这个问题,内心不禁咯噔了一下,紧张地看向邓小平。
只见邓小平从容的回答道:毛主席像会永久保留下去。
图:法拉奇采访邓小平
法拉奇听到邓小平的回答明显愣了一下,她没想到邓小平会回答得如此果断坚定。
随后邓小平又补充道: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并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对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法拉奇抛出了一个个关乎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见招拆招,真诚又不失严肃的回答了法拉奇的提问。
采访完成后,法拉奇马不停蹄开始整理采访资料,她多次表达了对邓小平的欣赏,在翻译资料的时候,她一遍一遍拉着施燕华校对,希望能正确的表达出邓小平的意思。
有趣的是,法拉奇对邓小平谈话时的“这个”表示出了疑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施燕华笑着解释道“这个”是中国人讲话的口头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但是法拉奇坚持要把“这个”放到谈话记录里。
图:工作中的法拉奇
法拉奇回国后,将采访发表在《华盛顿邮报》头版上,世界各大报纸纷纷转载,通过这篇报道,国际舆论给予了邓小平极高的评价,中国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梁。
后来法拉奇在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非常得意地表示:对邓小平的采访是她独一无二的,不会再有的经历,在她的历史次方之中。很少发现有如此智慧、如此坦率又如此文雅的人,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图:邓小平、法拉奇世纪握手
如今在每年的9月27日晚上,在国庆节前,工作人员都会动用吊车和货车,取下天安门城楼上的旧画像,将最新绘制的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整个过程将近一个小时。
图:更换毛主席像
在这位伟人的注视下,中国将会持续蓬勃发展,这盛世,如您所愿!